本篇文章980字,读完约2分钟
近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长林集团因涉嫌项目欺诈而引起公众关注。据《半月谈》记者调查,近年来,一些企业多次被禁止打着高科技和创新的幌子进行虚假创新。
企业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请代表“作者”写作和购买专利;超过95%的企业专利是一篇空论文,根本不能产业化;专利代理平台上交易的70%的专利不能产业化;把别人的产品贴上自己的品牌,搞所谓的“贴牌创新”等等。这种“伪创新”似乎令人眼花缭乱,但它们无法实现工业化,最终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时间,还使发明和创新陷入无数的问题,但真正的创新很难凸显其价值。
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的研发支出居世界第二位,R&D专职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7年底,中国(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135.6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数达到9.8件。中国的发明专利数据似乎很好,但在与国家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排名中,中国已经出了20名,这种巨大的反差已经引起了人们对专利质量的质疑。
目前,我国专利数量主要表现为“三多两少”:专利总量大,高校和国有垄断企业专利数量大,未执行专利数量大;高科技领域的专利数量很少,创新公司的专利数量也很少。许多企业心浮气躁,不愿努力工作和做基础研究。相反,他们想赚快钱,从事快餐创新,用“伪创新”为自己买单,然后利用国家创新政策基金吸引更多的市场投资和订单。同时,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普遍不熟悉市场,往往固守“象牙塔”,闭门研发,导致专利与市场脱节,不利于产业化。
显然,要结束“伪创新”,就应该改革现行的专利评估体系和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标准,而不是考虑纸质专利的数量,应该组织专家进行实地实物审计,提高专利质量。与此同时,应改变奖励专利申请的地方制度,而不是奖励缺乏创新和变革的专利,应利用资源集中奖励具有市场导向发展前景和创新精神的专利。
如果一项发明专利不能走向市场,它只会被束之高阁,那么它就会失去其商业价值,使其难以充分发挥专利效应,不利于专利权人,也不利于社会创新。因此,政府应减少对创新的干预,防止和消除各种“伪创新”,营造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氛围,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以市场化引导创新行为,提高专利产业化率,让发明专利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检验,保护专利所有者的利益,从而形成正反馈效应,使更多的创新成为可能
标题:江德斌:应以市场化创新终结伪创新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