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06字,读完约8分钟
1967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了19.0%,巴菲特合伙公司上涨了35.9%,大大超过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根据巴菲特的描述,我们可以猜测,在1967年,美国处于一个普遍的上升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傻瓜赚钱的市场。

巴菲特半开玩笑地说,今年大多数投资机构的表现都优于市场,投资业绩与投资经历成反比(新手越多,盈利越多)。
首先,投资集团开始注重业绩比较
1967年,巴菲特通常用来比较的四家投资公司都在那一年击败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或许这与每个人战胜市场有关。今年,整个投资界开始关注相对业绩的比较,也就是投资者能否击败标的指数。

在我们之前的阅读经历中,我们多次提到巴菲特强调战胜市场的重要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自豪感,但当这个问题被团队接受时,他们战胜市场的措施似乎不够合理。

巴菲特认为,如果他不能战胜市场,他建议他的合伙人把钱投资到其他地方,但巴菲特判断业绩的标准并不限于一年。
巴菲特早些时候说过,衡量业绩的最短时限是三年,当整个投资界开始关注业绩比较时,他们将业绩比较周期设定为按年度、季度、月度甚至更短的时间来衡量。

在这种激励制度下,在短时间内战胜市场的回报是惊人的。一方面,战胜市场是一种荣誉,它可以使基金经理获得丰厚的回报;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在这种投资环境下,只有在短期内市场投资失败的情况下,才能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然而,短期内失败的投资者将会遭遇投资者的退出,冯云军认为这与今天的投资环境非常相似。
这种情况将导致投机的大规模扩散。在某些情况下,一些股票可能没有投资价值,但由于它们不断上涨,追求短期表现的基金经理必须追逐这些明星股票。

巴菲特认为,他不会参与这种趋势投资竞争,不管你会不会说他因为年龄(37岁)而变得守旧。
在这里,我们也感受到了幸运女神对巴菲特的拜访。他非常幸运地在10年前开始投资(大约在1957年,下同)。当时,美国市场并不热,巴菲特可以找到许多他喜欢的被低估的股票。它已经连续11年取得成功。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巴菲特在1967年开始投资,他可能会加入追逐潮流的潮流。一个没有经验的年轻人更容易受到整体环境的诱惑,如果他不跟随整个市场的趋势,就有筹集资金困难的风险。

巴菲特的成功归功于他的天赋、机会(向格雷厄姆学习)、努力工作和一点点运气,这将在本文后面得到证实。
第二,过去10年的变化
1.市场变化:数量和质量
1967年,与1957年相比,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增加了,廉价股票的数量也减少了。巴菲特是格雷厄姆的学生,后人经常用雪茄烟蒂比喻来描述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

理论是,如果你找到特别便宜的股票,不管它们的资格是什么,只要股票足够便宜,股票价格在未来就会上涨,就像你捡起别人抽过的烟头,然后捡起来抽。

这种投资方法被称为定量方法,因为它只考虑价格而不考虑公司的质量(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当巴菲特第一次投资时,他几乎完全坚持这一理念。
与定量方法相反,另一种投资方法是定性的。这种方法强调,只要公司的质量足够好,你就不用担心价格。毕竟,公司的规模会变大,利润会上升,股价也会相应上升。如果你坚持持有它,你可以获利。

在这所学校看来,投资主要集中在视觉上,而不是价格上。
巴菲特用10年的经验总结了以下规则:定量方法很容易赚到一定的钱,但如果你想赚大钱,你需要从定性的角度选择那些资质好的股票——巴菲特此时还没有发展出所谓的护城河概念。

2.巴菲特基金的变化
巴菲特指出,当他第一次投资时,他发现的投资机会可能包括110%-1000%的资本。换句话说,在早期阶段,由于美国公司的低估值,巴菲特可以找到足够多的公司进行投资。

然而,随着基金数量的增加和市场的兴起,巴菲特的基金已经超出了他所能找到的投资机会。从后来的分类业绩中,我们可以看出巴菲特并不一定能在普通股、控股权和套利投资方面击败市场。

市场的变化、资本的增加和巴菲特思想的改变导致了以下几点。
3.巴菲特首次下调了他的利润预期
巴菲特1967年之前,巴菲特合伙公司的业绩目标是领先道琼斯10个百分点。如果道指获利5%,巴菲特希望他能获利15%;如果道琼斯指数下跌5%,巴菲特希望获利5%。

巴菲特表示,这一目标并不要求每年都要实现,但从长远来看,巴菲特合伙公司的目标是每年让道琼斯指数领先10%。
1967年,巴菲特首次将他的目标设定为9%的年化回报率,比道琼斯指数高出5个百分点。
例如,如果道琼斯指数下跌3%,巴菲特希望获利至少2%;如果道琼斯的利润达到12%,甚至15%,巴菲特希望只要利润达到9%,他就会满意。
因此,巴菲特的目标下降得有点快。除了投资机会减少和资本增加的因素外,风云君还想到了另一个外部因素,那就是1967年的普遍增长模式。
1966年,巴菲特提到,一些被怀疑追逐和抛售的投资者近年来表现更好。如果投资环境热,许多股票会有泡沫,这意味着如果你及时买入和卖出,你就会盈利;相反,如果你及时买入又不卖出,可能会有“永久性资本损失”。

巴菲特故意降低了他的目标,这可以避免与其他在疯狂牛市中豪赌的投资者产生更长的冲动。按照巴菲特自己的话说,是这样的:
十年前,巴菲特更年轻,更穷,更渴望挑战;经过10年的奋斗,巴菲特变得越来越富有,年纪也越来越大,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成功人士,取得了一些小成就。尽管巴菲特承认一些短期交易(冯云军注:根据基本面方法寻找被低估的资产,请不要把读者和散户混为一谈,他们经常说根据技术指标进行高抛低吸)会提高巴菲特的投资伙伴关系业绩,一方面,他的个人兴趣转向一些非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他认为持有一家公司并帮助它提高业绩很有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巴菲特正在从一个纯粹的投资者转变为他的另一个身份——企业家。许多年后,巴菲特成为了投资者和企业家的结合体。
巴菲特选择长期持有股票,成为企业家和投资者的综合体,同时开展各种慈善活动。金钱不是他唯一的兴趣。如果巴菲特60年来像机器一样把投资视为他唯一的使命,他的名气会比现在小,其他人也很难向巴菲特学习。

第三,从绩效的角度考虑激励
尽管巴菲特在整体表现上取得了巨大胜利,但这一巨大胜利也隐藏着风险。早期,根据当时的市场环境和资金数额,巴菲特认为他可以在普通股方面取得15%左右的业绩,控制权利交易和套利交易。

然而,随着资本的增加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巴菲特在各个方面都遇到了克服市场的困难。1967年,巴菲特的套利平均占用了1700万元资金,获利15万元,收益率不到1%。

由于1967年道琼斯指数的迅速上涨,巴菲特控股公司的业绩也不尽如人意。平均投资2000万元,获利280万元,收益率约为14%,略低于道指的涨幅。
巴菲特强调,如果市场继续快速上涨,控制性投资仍将低于市场表现,但他不会调整投资方式。
巴菲特认为,与快乐的人打交道时,赚10%-12%是好事,而为了多赚几个百分点而继续买入和卖出是有点愚蠢的。1967年,巴菲特认为他不必每年都击败市场,只要他能获得比市场更高的回报率。

当然,牛市中最赚钱的是普通股。与1900万元的平均投资相比,普通股的回报率已经达到1400万美元,或者说超过70%,远远好于道琼斯指数。
结束语
1967年的经营业绩表明,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巴菲特不可能使三种投资都超过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我们注意到巴菲特似乎为每种类型的投资分配了大约2000万美元。

那么,现在能确定时间吗?例如,不是套利交易,而是把钱投入普通股的投资?
如果我们能预测市场趋势,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但正如巴菲特一直所说的,他无法预测市场趋势——当然,普通投资者无法预测,因此随意根据趋势改变资本配置将是危险的。

两年后的1969年,道琼斯指数下跌。
最后,巴菲特在1967年收购了国家保险公司,并开始经营保险业务。我们将在未来讲述更多关于巴菲特和各种保险公司的故事。
标题:巴菲特的信之1967 只要股价足够便宜 将来总会回升的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63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