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04字,读完约7分钟

作者:傅毅夫,苏宁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最近,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与美国同行詹姆斯·埃里森分享了201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以表彰他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的杰出贡献。

自本世纪初以来,共有18名日本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日本人正在证明,“在50年内赢得30个诺贝尔奖”的宏伟目标绝不是太高。在这背后,日本“科技创新”国策的实施极其艰难。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战后日本科技创新的发展。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从“山寨”到“科技创新立国”

根据时间的历史,战后日本的科技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80年代以前的模仿创新

为了尽快摆脱战后国民经济困境,日本决心以制造业为起点,以美国为榜样,充分利用其“后发优势”,引进和吸收美国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和创造力,并加以模仿。具体到产品,无论是电脑、日常消费品、汽车、通讯等领域,它们都被一步步地紧紧跟随。其直接结果是,大量“假冒”商品开始在日本出现,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然而,在陷入“山寨”的黑色历史之后,日本人开始逐渐改变他们的思维——他们不仅从书本上学习知识,还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拆卸,研究每个部件,然后吸收他们的设计理念生产出全新的产品。这种模仿创新的模式在当时被日本人称为“逆向工程”,具有“工业党”的良好视觉(见图1)。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在这种影响下,日本告别了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高成本、低效率的生产方式,积极寻求通过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来更新重化工业领域的设施,而在电力、钢铁和航运领域的先进技术模仿成为当时发展的主流。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这样,日本实现了从大规模生产、引进自动化技术和机械自动化到全面建立高科技和大规模生产体系的逐步跨越,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也为下一阶段的科技创新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2)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立国”战略

20世纪80年代的贸易摩擦和国际竞争唤醒了日本的危机感。基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政府调整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战略口号,其标志是日本国际贸易工业部于1980年发表了“80年代的贸易与工业政策展望”文件。同年10月,日本科学技术部发表的《科技白皮书》再次明确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战略。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在此期间,日本开始将发展重点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原子能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和飞机制造业,成为资本和智力资源的主要运输场所。同时,日本也注重加强重点实验室的非商业化产品,寻求产业集约化发展。随着“科技立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日本高技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的“科技创新立国”战略

20世纪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重创了日本,国际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忧外患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赶上“知识经济”新时代的步伐,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重获优势,日本政府进一步丰富了“科技立国”战略的内涵,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新口号,强调日本要彻底告别“模仿与改进的时代”,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实施。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在此期间,日本在R&D人员数量、发表论文和专利申请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纳米技术、生物医学和电子信息等先进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到目前为止,日本已经跃升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科技发达国家之一。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日本促进国家科技创新的具体实践

经过多年的深度培育,日本的科技创新实力已经超过了世界。根据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姆森路透知识产权与技术部门)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机构100强”名单,有34家日本公司上榜,仅次于美国的39家公司;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发组织)发布的国家工业竞争力报告也证实,日本的全球制造业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在科技含量高的领域,如材料、零部件和设备制造等核心技术,以及全球产业链上游的高附加值产品制造。近年来,日本科学家相继获得诺贝尔奖,这进一步显示了日本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深厚造诣。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那么,日本在促进国家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努力?作者发现应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政府的积极引导。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就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战后不断强化科学技术的地位,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保护。

一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经过不断探索,日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导、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发展的产学研有机互动体系,充分整合、协调和整合了科研、教育和生产的资源和优势,有效连接了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大大提高了科技创新的效率。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第二,不断调整科技战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形势和重点任务的变化,日本与时俱进地完善了科技战略,从“逆向工程”到“科技立国”,再到“科技创新立国”,通过合理的规划不断推动日本科技创新的进步。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最后,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就通过制定《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和《外国投资法》为企业技术引进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随后,制定了《加强研发能力法》、《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完善了科技创新的相关制度建设,包括科研机构职责和义务的规范化、科研评价体系的建设等。鼓励企业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大胆开展新兴技术领域的研发工作。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第二,促进企业发挥创新的主体作用。

日本的R&D体系以民间为导向,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不断的科技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动力;同时,日本企业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有很强的自主决策权,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项目本身的盈利能力来决定是否立项,并可以通过各种融资渠道和交流合作来解决资金和人才问题。所有这些都为日本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第三,永远不要吝啬研发资金。

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科研经费,日本在这一点上从不吝啬。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用国民生产总值的2%来发展科学技术。1970年,日本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上升到1.8%,1979年达到2.04%。从那以后,它一直在攀升。1998年后,这一比例从未低于3%。同时,日本也非常重视科学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在科研经费中的比重全年保持在15%左右(见图2)。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科技理论和实践的快速发展。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第四,大力培养自主创新的科技人才。

日本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大力培养。日本近代教育始于明治维新,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使日本教育民主化、个性化和法制化。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对教育基金的投资持续增加。风能数据显示,1965年,日本国民教育科学总支出为4957.5亿日元,1998年增至71246.07亿日元,年均增长率超过8%(见图3)。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日本研究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最直接的表现是日本收集的论文比例从1973年的世界第六位上升到1998年的世界第二位。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前期的扎实积累仍足以使日本的科技创新脱颖而出。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以上四点,日本国民的“工匠精神”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日本人通常以极端的态度来开拓自己的领域。他们不会用功利主义或财富来讨论荣誉或耻辱。他们对工作的执着、对困难的挑战和追求完美的理念,逐渐演变成普通人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并深入到他们的血液中。在科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用2016年诺贝尔奖得主大隅善纪的话说,“我不喜欢和别人竞争,做别人不做的事情才是幸福的本质。”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日本的科技创新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成为诺贝尔奖的收获者。

我们会学到什么?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仍然只是一个科技大国,而不是一个科技强国。产学研结合不够、R&D资金比重低、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高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一再提醒人们,中国的技术创新实力远未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以研发支出为例,虽然近年来中国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上升,从1996年的0.6%上升到2017年的2.15%(见图4),但与日本长期高于3%(2008年最高为3.46%)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此外,由于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尖端技术大部分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长期以来没有根本改变,这使得我们很难抓住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高点。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性力量和综合国力竞争焦点的今天,中国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因此,我们不妨借鉴日本科技创新的实践经验,从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科技创新生态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注重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完善,使我国真正进入世界科技强国之林。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同时,要大力弘扬“匠精神”,在学术研究取得突破的同时,要努力杜绝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努力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防止“恶财好财”的反作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困扰中国人民多年的“钱学森问题”将会得到解答,诺贝尔奖也离我们不远了。

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付一夫:年均1个 日本凭什么18年18个诺贝尔奖?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6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