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0字,读完约3分钟

基石投资者的平台只会产生品牌效应,“代言”的价值可能只是公司发行路演中的一个噱头,并不是成熟资本市场投资者支付的基础。作为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我们应该警惕基石投资者的背书效应,不要盲目跟风买入所谓的“独角兽”或新经济概念股。

证券时报:谨慎看待基石投资者背书效应

自HKEx上市制度改革以来,小米、美团电平、百济神州、华兴资本等新经济板块在上市后的短时间内纷纷破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16日,这一年在香港上市的171只新股中,近80%已经破产。

证券时报:谨慎看待基石投资者背书效应

然而,尽管二级市场休市已成为常态,香港股票发行市场表现强劲。就融资额而言,香港新股市场有望在今年夺回榜首。德勤预计,全年将有220只新股在香港上市,筹资约3,000亿港元,同比增长1.34倍。

证券时报:谨慎看待基石投资者背书效应

增发新股的尴尬也在考验基石投资者的耐心。引入基石投资者的目的是增强市场对新上市股票的信任和信心,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能否成功发行。然而,这一平台背书已被二级市场投资者投票通过,这表明香港资本市场并不十分认可这一概念,而是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业绩,而不管基石投资者的背景和资金实力如何。

证券时报:谨慎看待基石投资者背书效应

尽管很难保证账面利润,但仍有基石投资者在IPO前积极认购股票。急于“认可”新股上市而不担心损失有三个原因:首先,当基石投资者在ipo前(即首次公开发行前)认购股票时,他们通常会支付初始价格的70%至20%。即使他们破产,一些基石投资者也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其次,一些基石投资者认购新股是一种早期投资。即使成本被打破,也不会影响整体利润,而“背书”可以促进目标企业的成功上市;第三,一些基石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有合作关系。以小米为例,引入的七大基石投资者包括中国移动(香港股票00941)和高通,它们都与小米有业务合作关系,利益联系更加紧密。

证券时报:谨慎看待基石投资者背书效应

这也是基石投资者愿意推高估值、甚至在糟糕的市场环境下积极认购国际配售股份的主要原因。例如,小米和海底捞(香港股票06862)发行时,它们的估值都在50倍以上,而腾讯的估值不到30倍。小米和海底捞在未来一到两年的发展中会比腾讯更有想象力吗?知名基石投资者的平台确实带来了羊群效应,并吸引了热钱跟进。然而,如果没有业绩支撑,定价扭曲下的市值扣除将为企业和投资者埋下隐患,基石投资者推高的估值最终将在市场化机制下得到修复。

证券时报:谨慎看待基石投资者背书效应

由此可见,基石投资者的平台只会产生品牌效应,“代言”的价值可能只是公司发行路演中的一个噱头,并不是成熟资本市场投资者支付的基础。作为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我们应该警惕基石投资者的背书效应,不要盲目跟风买入所谓的“独角兽”或新经济概念股。

标题:证券时报:谨慎看待基石投资者背书效应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6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