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6字,读完约4分钟

10月17日,央行发布了2018年第三季度的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80.17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年末高0.1个百分点。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33.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与上月持平,比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3.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方面,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9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对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3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3%。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5.37万亿元,同比减少2.32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34万亿元。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需在“宽”与“紧”间协调发力

从数据来看,第三季度中国m2增速基本稳定,保持在8.2%-8.5%的区间,货币供应量稳步增长;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和存量增速保持稳定,人民币对实体经济贷款稳步增长。同期,人民币实体经济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83.2%,同比增长18.4个百分点,结构进一步优化。这些数据都表明,在最后阶段,中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成效,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得到了适当运用,保持了合理充裕的流动性,促进了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需在“宽”与“紧”间协调发力

金融数据的良好趋势证实了当前的货币政策。在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应继续坚持“稳定”二字,保持稳定、中性和合理的流动性,注重前瞻性和弹性调整,注重定向调控,注重微观、包容性、平衡的表内表外融资等子层次,以服务实体和微观为主,继续帮助经济平稳增长。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需在“宽”与“紧”间协调发力

虽然稳健的政策取得了成效,数据保持稳定,但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有所回升,但除统计口径调整外,下降趋势仍需警惕。在本次统计中,中央银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了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这种统计口径的调整是合理的。据央行介绍,今年8月以来,地方政府特别债券发行进度加快,对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的替代效应明显。为了使社会融资规模回归替代效应,地方政府专用债券被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据央行统计,9月份地方政府专项债务增加7389亿元,约占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的34%。如果去除这些因素,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率仍将承受下行压力。地方政府特别债券的融资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而不是实体经济。因此,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下降的压力反映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需要进一步疏通。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需在“宽”与“紧”间协调发力

从新增贷款结构来看,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对新增贷款的快速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相比之下,需要提高企业中长期筹资的意愿。这些都反映出信贷环境仍然紧张,货币政策传导仍然不顺畅,“宽货币”仍然需要传导到“宽信贷”。然而,新增信贷增速高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这也反映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顺畅。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需在“宽”与“紧”间协调发力

面对实体经济融资困难,需求有待改善,信贷环境有待修复,各方需要继续协调“宽货币”与“紧信贷”的关系,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其中,平衡表内融资和表外融资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央行统计调查部副主任张文泓在10月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社会融资规模变化呈现“两多一少”的特点,即贷款同比增加越来越多,债券融资大幅增加,表外融资减少。事实上,合规表外业务是银行的正常业务,合规表外融资也应该是实体经济融资的一部分,需要严格监管和压缩。它是在渠道和金融系统内转移的表外业务。因此,在风险可控、监管合规的前提下,通过保留合理的表外融资,拓宽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于表内融资部分,应提出更加切实有力的政策激励,使表内信贷在实体经济中找到新的投放点。

标题: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需在“宽”与“紧”间协调发力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6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