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06字,读完约8分钟
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资料来源:中国视觉)
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预测,从2015年到2050年,这一时期的人口老龄化率(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年均增长率在世界范围内为1.59%,在发达国家为0.93%,在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为1.99%,在中国为2.39%。这样,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率将高达35.1%,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超过除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6.4%和世界平均水平21.3%。根据有关国家生育率难以逆转的经验,一个基本判断是,即使未来一段时间内,由于生育政策的进一步放宽,生育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也不会改变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从过去几十年中国人口特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的消失,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构成了巨大挑战。然而,如果政策反应适当,改革措施到位,人口红利的潜力仍然可以从改变的人口年龄结构中挖掘出来,这可以称为老龄化人口红利。
从经济学角度准确理解人口红利
过去,人们对人口红利的理解过于狭隘,仅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出发。这种认识不利于正确理解人口转变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导致对人口转变的误判、对人口红利作用的低估和政策调整的滞后。既然我们在谈论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就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它。
根据我们的许多计量经济学估计,人口红利指的是由于大量的工作年龄人口、快速增长和人口抚养比下降而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下列效应:劳动力供应充足;加快劳动质量(人力资本)的提高;低人口抚养比有利于高储蓄率和资本积累;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有助于延缓资本回报率的下降,确保高投资回报率;转移剩余劳动力将带来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负增长和相应的人口抚养比的增加不是数量意义上的简单变化,而是一个转折性的变化,它不仅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还对上述各种变量的经济增长率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自2012年以来,中国gdp增速逐年下降,这也印证了中央政府的判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以上是如何将人口红利表示为供应方经济增长的动能。我们也可以看看有利的人口结构如何从需求方面刺激经济增长。在人口红利明显的情况下,年轻人口结构有利于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丰富的劳动力使制造业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和维持外部需求;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有利于保持投资的规模和速度;大规模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可以看出,人口红利的消失也意味着这些需求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从供给角度看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老龄化不仅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结果,也是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延长的结果。因此,老年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存量,是宝贵的生产要素,应该加以开发,以便继续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普遍提高了退休年龄,平均正常退休年龄一般为65岁。据估计,如果中国的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劳动年龄人口将增加到8000多万,增长率为9.1%。从目前来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自45岁以来已经大幅下降,而实际退休年龄远低于60岁,因此具有更大的挖掘潜力。如果部分老年人口成为有效劳动力,中国整体劳动参与率将相应提高,这将有利于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储蓄率、资本回报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经济增长。
实践中的难点在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分布特征。总的来说,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来看,人均受教育年限从24岁开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一旦年龄超过45岁,教育年限就已经低于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到60岁左右就更接近小学毕业水平(六年)。这些老年人具有认知能力和技能,通常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容易遇到结构性就业困难或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员工普遍对推迟退休的政策持怀疑态度。
然而,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有必要通过推迟退休来增加劳动力供给。政策应该相应调整。首先,要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将培训资源向老年员工倾斜,根据特殊需要提高这一群体的人力资本,从而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其次,通过推进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设计激励机制,鼓励老年劳动人口提高劳动参与率。第三,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操作目标应该是提高劳动参与率,而不是减少养老金支付;实施的手段应集中在提高实际退休年龄,而不是调整法定退休年龄。
图为日本的老年人。(资料来源:中国视觉)
从需求角度看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老年人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可以在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方面发挥作用。在经济全球化逆流涌动和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作为外部需求的净出口将趋于疲软;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投资需求将进入一个长期的正常增长周期。因此,最终消费需求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应进一步挖掘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际研究发现,那些接近退休和已经退休的人的消费能力趋于减弱。在发达国家,这种现象与人们随着年龄增长而积累的收入和财富相反,因此被称为“退休消费之谜”。从我国人口年龄与消费的关系来看,消费力也有随年龄增长而减弱的趋势,但这并不是一个“谜”,因为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变化轨迹是一致的。从横截面数据来看,中国人口的收入水平随年龄呈倒U型曲线,即劳动收入从近20岁开始,然后迅速增加,在25-45岁之间达到并稳定在较高水平,然后逐渐减少,60岁后消失。因此,消费水平在30至40岁之间达到峰值,然后缓慢下降。因此,释放老年人的消费能量,突破口在于稳定他们的劳动收入,增加他们的财产性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首先,要使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细化和实用。特别是要注重确保老年劳动者就业的稳定性,通过培训提高这一群体的就业技能,从而增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尽可能提高劳动参与率。只有稳定就业,防止收入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使他们积累必要的财产,才能真正稳定和扩大这一群体的消费能力。
其次,要完善基本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退休群体的消费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消除老年人消费的后顾之忧。要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障全覆盖的问题,就要强化养老保障的普遍性,确保每个人到了一定年龄后都能得到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增强养老保险的积累性,辅之以能保值增值的基金运作机制,如采取个人账户或企业年金等多种形式作为补充养老金。
第三,建议进一步推进生育政策的调整。配合生育政策调整,加强有针对性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缓解年轻夫妇的后顾之忧;继续推进劳动力市场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年轻家庭生育意愿和生育能力,提高总生育率,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同时,这种政策也有助于减轻老年人的代际负担,这样他们就不必存太多钱来补贴他们的子女甚至孙辈。
最后,在培育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的过程中,要关注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研究他们重要而独特的消费特征。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与年轻家庭相比,老年家庭大大减少了他们的工作消费和教育消费,同时,他们的食物消费增加了21.4%,医疗保健消费增加了213%。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老年人消费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另外,要防止商业模式中不利于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根据老年人的消费习惯提高消费的便利性。
标题:蔡昉:开发老龄人口红利大有可为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6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