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07字,读完约2分钟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无论是新兴的atm(阿里、腾讯、蚂蚁)还是传统的bat(百度、阿里、腾讯),都已经部署在金融技术领域。这些大型“独角兽”并不遥远,小米、美团、携程、途牛等大大小小的互联网细分平台纷纷效仿,但依托蚂蚁金服和微信等移动支付基础服务,已经成为绝对的行业领导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行业,基本上围绕这些生态系统构筑了一条相对坚固的护城河。然而,小米等平台金融部门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其自身电子商务系统的消费金融业务,这无疑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更不用说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三个传统“生命之门”:难以获得客户、资本成本高以及资产方面的高质量项目少。
尽管单个平台上有数亿注册用户,但如果没有移动支付这种与生俱来的应用场景,活跃用户的数量肯定会受到限制。如果你想增加客户或增强他们的用户粘性,营销成本是巨大的。此外,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相对较高的坏账率是该平台目前难以盈利的主要原因。尽管小米和其他公司相继推出了城市计算和数字企业服务等创新业务,声称已经形成了数十个业务板块,但画蛋糕有着强烈的意义,并未形成有机生态。大多数企业仍然“浮肿”,或者只是停留在一个愿景中。
应该说,支付宝等平台的演进可以看作是金融技术平台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观察环节,也是新兴金融技术平台与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从对立走向合作的典型样本。正是在不断的磨合中,支付宝等平台开始成长为“独角兽”,它们的定位也越来越清晰。通过花和借,用户在整个消费过程和以后的还款中享受到极大的便利,从而使用户对这种消费模式本身有很强的依赖性,帮助他们的平台绑定用户,使用户的潜在和随机消费成为平台上的固定消费群体。然而,在实现利润的方式上,除了支付宝之外,大多数平台只能依靠客户分期付款带来的费用和利息,而白质等业务的主要扩张重点在校园,同时受到p2p、现金贷款等领域的拖累。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多数金融技术平台目前艰难的生存现实并不那么令人困惑。
损失不是某个平台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业务基础不好,但同时,估值也受到高度赞扬。这样,无论它在哪里上市,都有可能出现高估值、低市值的局面,二级市场的大量投资者都将被套牢。
(作者是基金从业者)(本文节略)
标题:蒋光祥:类“独角兽”游走盈亏边缘的估值之问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6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