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70字,读完约6分钟
享受美味的野餐,离开时别忘了清理果皮和塑料瓶;与雕像合影,同行业的人提醒你不要及时“亲密接触”;车厢里的孩子在哭,邻居们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帮助哄孩子...在“十一”假期,许多人选择带着亲戚朋友去旅游。虽然很多地方都拥挤不堪,但这些不时映入眼帘的场景仍然让人微笑和叹息:文明的行为是旅途中最美丽的风景。然而,应该注意的是,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侵犯了公共秩序和良好的习惯,扰乱了社会生活。只有保持公民素质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才能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水平,使文明成为行为意识和生活方式。本期我们组织了三篇文稿,思考如何培养文明素养,建立文明共识。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和本版。
编辑
带上一个“文明包”
张凡
文明的小细节反映了个人品质,也与公共秩序和国家形象有关。近年来,由于从制度到文化的各种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在国内外旅游中表现出良好的风格和文明素养,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然而,应该注意的是,仍然有一些人不尊重法律和法规,对坏习惯漠不关心。从接连发生的高铁“霸权”事件,到6000年的丹霞地貌被一只脚践踏,到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游泳”等等。一些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提醒我们,任仲要培育个人文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旅行是发现、文明、友爱和超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出去看世界”。拥挤的人群、有限的资源和不同的习俗很容易导致旅途中的摩擦。但是,如果每个人不仅能关心个人的方便,还能关心他人的心理感受;如果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文明的防线,并且他们不宽恕自己的任性,就会有less/きだよ/for的不文明行为。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文明只是多了一点理解和宽容,多了一点敬畏和尊重。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文明”放在他们的包里,他们不仅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还可以更好地享受与他人相处和欣赏美丽的风景。从这个角度来看,文明不仅给个人形象加分,还让我们从中受益。
每个人都是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一滴水,是展示社会文明风貌的一面镜子。没有个人文明素养的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不会有飞跃。当然,培养文明素质并不容易。它需要文明规范的约束和引导,文明观念的内化和成长,以及一个人的自省和自我激励。但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爱护自己内心文明的种子,我们就能凝聚文明的共识,使社会充满高尚的精神和文明的风范。
捍卫“规则的权威”
盛玉磊
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各种不文明行为,许多人当场批评执法不力、约束不力的现象。例如,在高铁占用座位的情况下,一些警察选择妥协,宁愿使用其他座位来补偿乘客;管理者对游客在景区的行为有所了解,却往往无力惩罚;看到乱停车辆、遛狗不系绳子等生活场景,执法人员有时会不知所措...由此可见,如果现场处置只停留在“苦心”层面,仅限于事后追究责任的效果,不文明行为在客观上就会得到宽恕,执法的权威性就会受到质疑,处置的公信力也会受到损害。
少数执法人员可能在选择上有困难,但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必须与有效的制度规范分不开,这需要及时处理。从用手阻挡高铁发车到向飞机引擎扔硬币,如果你对规则失去敬畏,很容易造成严重事故;如果这些规则得不到遵守,违反者就会肆无忌惮。事实上,相关制度设计并不是不科学的,规范性制度也不是不完善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不文明行为发生时,必须真正发挥规则的约束力,以震慑违反规则的行为,给遵守规则的人带来安全感。
可以说,不文明行为不仅是一个侵犯他人权益的道德问题,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扰乱公共秩序。不久前,沈阳交通警察的“教科书式执法”受到了网民的称赞,因为执法人员站得高,胆大心细,履行了维护公共秩序的职责,保护了守法公民的合法权益。然而,采取主动的前提是社会的理解和宽容以及系统的容错和纠错。断章取义如何还原真相?当受到诽谤时如何保护自己?只有消除这些担忧,政府官员才有信心和能力遵守法律法规,执行法律。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有全社会达成制度共识,增强法治信念,规则才有力量,执法才有力量。
不要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桂从路
不久前,南京地铁发生的事情发人深省。一个男人不满意,因为他放弃了他的座位,而他旁边的男孩没有放弃他的座位。他踢了那个男孩一脚,理由是他翘起的腿指向自己。事故发生后,全车厢的乘客及时制止了该男子,有效地缓解了局面。面对不文明行为,能否及时制止,考验着全社会的公众参与意识,关系到文明社会建设的成效。
许多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背后有许多原因。比如插队、在公共场所吸烟、乘公共汽车抢座位等等。,这与个人文明的质量有关,但有时会出现诸如对规则的无知和情感冲动等情况,而你周围的人经常可以通过及时提醒他们来纠正错误。现实中,有些人知道自己错了,但他们并不劝阻他们,抱着"与自己无关,高高挂起"的心态;即使它影响了自己,它也是习惯性的宽容,内心的平静,并让它过去;其他人看到别人的不文明行为,也加入进来,振振有词地说: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这些做法不能被制止,相反,它们鼓励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文明程度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护文明和谐的公共秩序是每个人的责任,及时劝阻不文明行为既是权利也是义务。近日,从湖北省十堰市一个社区和景区活跃着一批文明劝导者的地方,到珠海市,开展了“手相”活动,动员市民揭露不文明行为,以信心和谦卑的态度予以劝阻,对不听劝阻的坚决向执法部门举报。公众参与为遏制不文明行为提供了新的途径。一个人可以用微弱的声音对不文明行为说“不”,但如果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更多的人能勇敢地说“不”,他们肯定会形成一股维护文明的强大力量。
对不文明行为说“不”,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明意识。一方面,要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要给予更多的制度激励和保障。事实上,如果劝阻意味着陷入麻烦,从长远来看,它将成为“冷漠的旁观者”和“沉默的旁观者”。今年年初,轰动一时的“电梯劝阻吸烟猝死案”二审认为,劝阻是合法和正当的。这个案例产生了一个很好的方向:让劝阻站得高一点,不要担心。这可能是政策优化的方向。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8日05版)
标题:让文明成为最美的风景(大家谈)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