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5字,读完约4分钟
1月份,cpi、ppi和进出口数据将在近日陆续发布。业内人士预计,1月份cpi同比增速将从上月提高至2.4%左右;预计Ppi同比增长约6.6%,短期内可能会继续上升。这可能会给货币政策带来一些压力。
去年,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迅速上升。今年1月,考虑到春节,猪肉、蔬菜和其他农产品(000061,购买)的价格可能会大幅上涨。此外,1月份人民币汇率大幅下跌,油价上涨,进口通胀因素相对较强。因此,cpi和ppi可能在1月份创下新高。
这可能是由于产能下降、投资增加、2016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人民币汇率贬值。例如,煤炭短缺导致黑色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再加上国际油价反弹和中国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国际效应,从而导致原材料价格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去年,流动性宽松导致了资产泡沫,这将大大增加劳动力成本、土地和租赁成本,最终导致服务价格上涨。尽管这一传导过程可能缓慢,但它将是价格上涨的最强大驱动力。同时,去年上半年,一、二线大城市的房价涨幅过大,对成本和价格的影响将会很大。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由于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价格战越来越激烈。这种供过于求的模式将抑制价格上涨,尽管生产者价格指数不断上升,但它只会压缩企业的利润,而不会将利润传递给最终消费者市场。然而,自去年底以来,中国的手机、电视、空电视机、冰箱等产品纷纷提价。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汇率成本的增加,一些制造企业在不提价的情况下会出现亏损。
过去几年,发达国家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制造通胀的努力并不成功,而中国的cpi和ppi持续上升,受到通胀的挑战。这不是因为中国的需求过热,而是因为两个特殊因素。首先,货币供应,尤其是不可控制的信贷扩张和债务,导致成本上升;另一个因素是中国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比如有限的土地供应。
通过债务投资和相关控制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必然会导致经济成本(cpi、ppi和资产泡沫)上升,经济效率将逐渐下降,负债率将越来越高。成本上升将迫使货币政策提高利率,这一结果将与债务比率相矛盾,因为债务比率太高,无法承受更高的债务成本。因此,尽管价格上涨和资产泡沫出现,债务比率仍然很高。
Cpi和ppi将在2017年1月继续上升,政府也在2017年提出了抑制资产泡沫和去杠杆化的要求。但与此同时,考虑到稳定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仍面临许多挑战:过度杠杆化和资产泡沫可能无法承受货币紧缩,这阻碍了经济稳定,甚至可能带来风险。然而,如果cpi、ppi继续上升,过度借贷没有受到限制,并且做出了及时和适当的反应,市场可能会有某种“资产上升反应”并增加金融风险。
近年来,通过增加债务扩大了投资,然后抑制了过热,导致了诸如产能过剩、过度杠杆化和大量房地产库存等问题。为了系统稳定,货币政策持续稳定增长,债务链的安全性得以维持,导致货币投入越来越多,负债率越来越高,最终导致cpi和ppi反弹,劳动力成本上升,资产泡沫。这种趋势导致货币贬值的压力,一些行业的搬迁和资本外流。
然而,如果当前的货币政策应对不断上升的cpi和ppi,资产泡沫和经济杠杆可能难以承受。因此,我们只能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必要而合理的权衡。目前,我们只是在保持银行贷款定价基准政策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金融机构间的短期借贷成本,抑制金融市场的泡沫。对我国而言,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稳定货币供给和流动性的整体稳定。因此,如何给居民一个货币稳定的预期可能是央行目前最大的任务和挑战。
标题:货币稳定预期乃重中之重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9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