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397字,读完约18分钟
2016年,中国汽车产品结构调整和更新的步伐继续加快,汽车产业呈现出产销两旺的态势,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6年,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拉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产业,目前汽车产业增加值占行业的6.9%。
从国际比较来看,汽车产量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再次创造了汽车动力的新纪录,对刺激消费、保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大多数其他工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下降相比,汽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促进汽车生产和销售繁荣的因素很多,包括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效应、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升级等。目前,虽然汽车在一线城市已经饱和,其在空的发展有限,但从消费潜力和中长期来看,汽车将继续促进消费。
汽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拉动内需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要加快城市道路规划布局,调整完善相关政策,优化汽车消费环境,积极研究培育和发展农村汽车市场的政策措施,充分挖掘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
□梁达
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正在蓬勃发展,总量已创历史新高
2016年,中国汽车产品结构调整和更新步伐继续加快,汽车生产和销售蓬勃发展,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汽车产量连续八年居世界第一,创造了汽车动力的新纪录。
1.生产和销售创历史新高
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产销量达到历史新高。受购置税优惠政策影响,除2016年2月外,月销售额明显高于去年同期,销售额累计增速大幅上升,呈现产销两旺的发展态势。2016年,汽车产销分别为2811.9万辆和280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3.7%,同比分别增长11.2%和9.0个百分点。
2.乘用车的生产和销售正在快速增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受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影响,乘用车生产和销售创历史新高,总体呈现平稳增长趋势。2016年,乘用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24421万辆和243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5%和14.9%,增速分别比汽车整体增速高1.0和1.3个百分点。其快速增长对汽车生产和销售的贡献率分别为92.3%和94.1%。
从四类乘用车的生产和销售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分别增长了3.9%和3.4%;Suv生产和销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分别增长45.7%和44.6%;微型车生产和销售增长率分别为17.1%和18.4%;跨界客车的生产和销售分别下降了38.3%和37.8%。
2016年,受购置税优惠政策影响,1.6升以下乘用车销量1760.7万辆,同比增长21.4%,占乘用车销量的72.2%,同比增长3.6个百分点。它对乘用车销量的贡献为97.9%。1.6升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促进了汽车销量的增长,对节能减排、促进小排量汽车消费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3.卡车推动了商用车的发展
2016年,商用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369.8万辆和365.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和5.8%。根据不同车型的生产和销售情况,乘用车的生产和销售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7.4%和8.7%;与去年同期相比,卡车的生产和销售分别增长了11.2%和8.8%。3月以来,卡车的生产和销售持续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116%和126%。
4.新能源汽车(爱吉、净值、信息)的增长率超过50%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6年生产了51.7万辆新能源汽车,销售了50.7万辆汽车,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1.7%和53%。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1.7万辆和4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3.9%和65.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量和销量分别为9.9万辆和9.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7%和17.1%。
新能源乘用车中,纯电动乘用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26.3万辆和25.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3.1%和75.1%;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8.1万辆和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9%和30.9%。
新能源商用车中,纯电动商用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15.4万辆和1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2%和50.7%;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1.8万辆和1.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2.5%和19.3%。
5.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持续增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6年,共销售中国品牌乘用车1052.9万辆,同比增长20.5%,占乘用车总销量的43.2%,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品牌汽车销量234万辆,同比下降3.7%,占汽车总销量的19.3%,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中国品牌SUV销量526.8万辆,同比增长57.6%,占SUV总销量的58.2%,同比增长4.8个百分点;中国品牌微型车销量为223.8万辆,同比增长19.9%,占微型车总销量的89.6%,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
6.升级版越野车的同比增长率远远高于普通汽车
2016年,汽车产品中的升级越野车(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和环保新能源汽车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公交协会的数据,2016年越野车的销量增长了43.6%,远远高于普通汽车的增长率;新能源汽车销售32万辆,增长84%;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24万辆,增长116%。
7.汽车出口同比下降的幅度缩小了
2016年,出口了708,000辆汽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7%,而且降幅还在继续缩小。其中,出口乘用车47.7万辆,同比增长11.5%;商用车出口23.1万辆,同比下降23.1%。根据海关数据,2016年1月至11月,进口汽车95.8万辆,同比下降3.4%;出口达到73.2万辆,同比增长4.7%。
8.重点企业营业收入保持增长
根据2016年1-11月汽车行业重点企业(集团)的主要经济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增速低于1-10月,利税总额有所下降。
2016年1-11月,汽车行业重点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累计营业收入32596.89亿元,同比增长16.21%,增速比1-10月提高0.23个百分点。
2016年1-11月,汽车行业重点企业(集团)实现利润总额3300.04亿元,同比增长7.21%,增速较2016年1-10月下降2.43个百分点。累计利税5309.48亿元,同比增长7.44%,增速比1-10月下降2.29个百分点。
四个因素促进了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快速增长
1.消费升级为汽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正处于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消费贡献不断提高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和享受消费需求增加,汽车消费持续增长。2015年,中国高收入人群占城市人口的20%,总人数超过1.5亿。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万美元左右,这些人的总消费能力相当于几个中等国家的总和。
高收入群体主要追求汽车的质量、舒适性和档次,消费升级带动的汽车消费大幅增加;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中低收入居民主要追求发展导向和享受导向的消费,这主要体现在汽车的普及上。汽车消费的升级和普及促使汽车大踏步进入居民家庭。
2.居民收入的增加为汽车消费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从2001年到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了9%和7.9%。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8%,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名义增长8.2%,实际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分别比城镇居民高0.4和0.6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意味着居民购买力的不断增强和稳步提高,这为汽车消费(爱情基础、净值和信息)的增长提供了基本前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汽车等交通工具支出增长19.8%,比总消费支出增长10.2个百分点。
3.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自2015年10月1日起,为促进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的发展,国家再次出台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的优惠政策,即汽车购置税由原来的10%下调至5%,优惠政策持续至2016年12月31日。
这项政策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消费者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1.6以下的车型,这不仅释放了一些消费潜力,也有助于推动汽车向低能耗、低消耗方向发展。据统计,2016年,受购置税优惠政策影响,1.6升以下乘用车销量1760.7万辆,同比增长21.4%,占乘用车销量的72.2%,同比增长3.6个百分点。
4.公共汽车改革促进了汽车进入家庭
2014年7月16日,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据统计,目前,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公交改革已经全面完成。除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其他省份省级机关的公车改革已经全部完成。26个省完成了市级公交改革,近20个省完成了县级公交改革。随着公交改革的全面推进,一些部门领导自掏腰包购买私家车,减少了对公务用车的依赖。性价比高的低端车型受到这些消费者的青睐,这也为汽车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做出了贡献。
今年汽车消费的驱动力可能会更强
1.政策因素将有助于加速汽车工业的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爱基、净值、信息)明确提出,要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目标: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达到200万辆,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占汽车总销量的20%以上。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方向和生产销售目标,保证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长远目标和政策连续性,增强了企业投资战略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将是汽车制造商增加投资、提高产品质量、争夺市场份额、持续向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对汽车的刚性需求仍然很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每100户家庭拥有的汽车数量为27.7辆,比上年增长21.9%,拥有汽车的家庭不到三分之一。目前,中国每1000人拥有110多辆汽车,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在美国,每100个家庭有220辆汽车,一个家庭有两辆多一点的汽车。在欧洲、日本和韩国,每100户家庭拥有近150辆汽车,两个家庭拥有三辆汽车。总的来说,中国的汽车产业潜力很大,空的消费量很大,很多家庭的刚性需求仍然很强。
3.消费升级正在加速,并将继续推动汽车销售
当前,中国正处于加快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尽管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但汽车消费的市场潜力仍然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其中汽车类同比增长10.1%。12月,规模以上汽车同比增速达到14.4%,销售增速加快与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增加直接相关。
未来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将逐渐成为家庭的标准。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消费升级的新浪潮已经形成。汽车消费领域的突出表现是消费理念更加成熟和理性,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牌,追求高价值和高性价比,倡导更加个性化和时尚的汽车产品。
4.汽车多样化和个性化定制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的认识越来越理性,在国内外汽车消费观念的相互影响下,汽车消费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者购车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消费者对汽车的各种性能和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质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在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汽车和轻型商用车领域。Suv仍将是未来汽车销售的主力军,未来中端市场将向三线及以下城市渗透。
5.汽车消费群体将会改变
据调查,目前汽车消费的主要消费者是80后(47%)、三、四线城市(52%)和购买者(55%)。未来,汽车消费者的主要群体也将发生变化,以下四个新兴的消费群体值得更多关注:90后、新的城市移民(从农村或小城镇来到大城市经商或工作,并在那里生活了两年或更长时间)、新的中产阶级妇女(月收入超过8000元,有独立的工作或企业)和未来的两个孩子家庭(已生育一个孩子,育龄年龄在25至40岁之间)。二胎政策将带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购车需求也将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二胎家庭需要买车,这部分汽车市场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升级潜力巨大。
6.汽车市场将转移到中西部
目前,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的市场结构基本为343,即一线城市的市场份额约为30%,二线城市为40%,三线城市为30%。随着一线城市限购和二三线城市销量逐渐增加,市场潜力正在发生变化。目前,一级市场每年下降约两个百分点。据估计,到2020年,一线城市的市场份额将下降到15%左右,三线城市的市场份额将增加到55%左右。随着消费力的下降,汽车消费日益呈现出向县城延伸的趋势。县城所覆盖的大规模人口正在经历消费需求从“生存型”向“享受型”的升级,县城市场逐渐成为汽车产业的“金砖市场”。
7.城市化是推动三线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
进入城市后,农民大多从事服务业,因此对交叉型汽车的需求将会很大(商业和运输两用,需要空的大空间,能够载人和拉货)。同时,三、四线城市和部分农村居民将成为中国汽车市场刚性需求消费的主力军。
8.汽车价格的下降和性价比的提高已经成为刺激汽车消费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普及,汽车制造成本已经降低。随着汽车价格的持续下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费用已经降低。与此同时,国家不断出台鼓励汽车进入家庭的优惠政策,这使得消费者购车支出减少,私人购车日益成为汽车总需求的主要部分。
从抑制市场增长的因素来看,道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和消费区域过度集中造成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导致一些城市限购限购,增加了车辆成本(拥堵的机会成本和实际油耗的增加),从而减少了部分需求。但总的来说,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将成为市场的主旋律。
汽车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低估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汽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拉动内需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6年,汽车产业成为推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导产业,目前汽车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工业比重的6.9%。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柱作用。汽车消费与工业生产和销售服务密切相关,产业链长、辐射广、带动力强,对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汽车产业不仅与钢铁、冶金、橡胶、石化、塑料、玻璃、机械、电子、纺织等行业密切相关,而且延伸到商业、维修服务、保险、交通运输、公路建设等行业。汽车工业的发展必将对这些产业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从需求方面来看,汽车是最终的消费品,位于产业链的末端,这客观上决定了汽车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满足了“吃”和“穿”的基本需求后,“走”的需求上升到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位置,汽车是所有“走”方式中最方便、最个性化的产品,也是最能满足这一需求的产品。
1.汽车产业链长,辐射范围广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汽车消费可以刺激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多的收入,使人们拥有更强的汽车购买力,形成良性的“生产-消费”循环,促进经济发展。相关数据显示,汽车产业可以带动钢铁、机械、电子、橡胶、玻璃、石化、建筑和服务业等156个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汽车消费的拉动作用范围广,层次多,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可以产生突破,取得很大成效。
从相关性的角度来看,汽车工业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例如,如果美国汽车工业的产值增加1美元,其上游产业将增加0.65美元,下游产业将增加2.63美元,因此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将为1:3.28。据有关专家估计,中国每万辆私家车将增加国内生产总值88.8亿元,钢铁产量将增加14.1万吨,生铁产量将增加12.3万吨,原油产量将增加2.03万吨,玻璃产量将增加16.7万重箱,合成橡胶产量将增加1000吨,轮胎产量将增加13.4万吨,公路里程将增加428.8公里
汽车消费也在推动服务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汽车产品需要大量的配套服务,如汽车快速维修、售后服务、旅游、汽车旅馆、配件、汽车金融、保险、汽车用品等。据估计,汽车消费可带动批发零售贸易、仓储运输、工商服务业、社会和个人服务业等相关服务业投资增长30-80%。
2.汽车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社会消费的主要动力
汽车消费能有效促进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汽车作为一种高价值消费品,在推动消费品市场增长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规模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额中,汽车零售额达到403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据估计,全年汽车销量的增长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
3.汽车消费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汽车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据估计,汽车行业提供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上下游行业的就业人数是10至15人,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工作岗位就能带动下游12至15个工作岗位。截至2015年底,全国交通、仓储、邮政从业人员854.4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4.7%。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对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进一步增强汽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1.加快城市规划布局调整
要充分考虑汽车消费在城镇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商业中心、社区规划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前景,提高城市发展能力,拓展城市发展的空空间,为汽车消费的普及提供外部条件。
2.充分挖掘农村汽车市场的消费潜力
随着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潜力巨大的农村汽车市场将进一步繁荣,尤其是对微型汽车、低端公交车和经济型轿车的需求可能会加快。发展农村汽车市场,要积极研究培育和发展农村汽车市场的政策措施,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汽车经营模式,引导企业开发生产适合农村使用的低成本节能汽车,建立和完善农村汽车销售服务和回收网络,确保汽车下乡质量和售后服务。
3.完善政策,优化汽车消费环境
采取补贴或激励措施支持低收入人群购车,通过政策约束迫使新建住宅区确保足够的停车位,使停车位的出售或租赁价格在合理范围内,并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停车场建设、规范停车收费等。,努力降低车主的成本。
标题:从汽车产销两旺看消费巨大潜力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9999.html